作者:伊坂幸太郎
初版:2014年8月
閱讀:2018年1月
死神千葉一直是我伊坂小說中最愛的角色之一,總是在一片肅穆的氣氛中帶給觀眾一抹微笑。他沒有感覺、對世事漠不關心,他熱愛音樂,最討厭塞車。他一出現代表有人在七天後就要死去,而他的出現總是伴隨著綿綿細雨。死神原本是個令人毛骨悚然的角色,但在伊坂筆下,千葉扮演幽默的旁觀者,但也是生命的全知者。伊坂大膽描寫死亡,希望世人都能安然面對死亡,及時行樂。在書末曲辰老師的評論當中,假設伊坂將自己投射在故事的主角-喪女的田邊遼上,並且把主角設定為愛女心切的作家。以下是我自己認為這篇小說欲探討的課題。
一、死亡的意義
帕斯卡的《思想錄》貫穿整篇小說,故事的主角-喪女的山野邊遼經常引用他對生命的詮釋,而千葉則是再次剖析這些名言。「我們總是在想辦法擋住自身的視線,才能安心朝著懸崖邁進。」伊坂認為,人們總是害怕死亡、害怕虛無、害怕完全消失,因此在生的過程中,無不避諱談論死,死亡對人類來說是不可能承受之輕,對山野邊的爸爸是,對山野邊夫婦也是,對世人更是。因此,「人類沒有排除死亡、不幸與無知的能力。為了幸福的生活,只好學會遺忘。」
然而,山野邊的父親死前的話語就是伊坂對這死胡同難題的解答。「努力摘取每一天。」他說,人們都會死,所以及時行樂才是王道。而且,人們不該畏懼死亡。父母死亡後,先為子女探勘死後的世界,就像是為不敢進去鬼屋的田邊,探勘鬼屋一樣。「不要怕,我先去幫你探探路。」山野邊父親輕身説。雖然我仍認為「因為懼怕死亡而成為失敗的父親」只是藉口,但他對死亡的詮釋著實令人回味無窮。
二、生命的浮力
生與死不是互不相聯的兩面,而是相輔相成的課題。千葉用浮力比喻生命:「人死後,因為仍存留在在世親友的記憶中,因此即使人類會從世界上消失,但總量卻不會減少。」意即人死後,以不同於肉體的方式存活下來,就像是放在滿水上的冰塊,即使融化了仍不會溢出,也不會減少。
很喜歡曲辰老師在最後評論中的解析:「死亡無所不在,生命卻在死亡的缺席下得以成立,於是面對他人的死亡,猶如面對自己的一部份死去;但他們的死亡,又在我們生的見證下得以成為永恆,於是憑藉回憶作為福利,死亡不會沉入生的泥淖,遭人忘卻。」死亡是神聖的昇華,但是可惜的是,人們很難理性的面對死亡,我想是因為無法在短時間內,在「實體接觸」和「抽象記憶」中轉換自如,因此,唯有經過時間的洗禮,才能真正理解生命/死亡的意義。
三、復仇
復仇一直是伊坂喜愛寫的題材,這次是一對喪女的父母要對殺女惡魔復仇。伊坂將殺人魔本城崇描繪為「精神病態者」,也是「二十五個人當中,唯一不願意互助合作、沒有良心的人」。復仇是不是正義?也是值得深思的議題,伊坂沒有給出正確的解答。記得之前上哲學課時,老師不斷強調正義就是正義,不能用其他東西來定義,所以我認為復仇不是客觀的正義,但是對於山野邊夫婦和女兒菜摘來說,無論復仇是否為正義,復仇就是洩恨的工具。
伊坂也非常知道讀者的口味,結局讓人大快朵頤。最後,本城沈入海底,二十年在痛苦中掙扎,卻無法死去。另外,最終山野邊遼以拯救小學生的方式「壯烈」死去,山野邊美樹也願意讓女兒活在記憶中,並且當個溫暖的幼稚園老師,而當千葉再度見到「前任負責對象」時,對美樹說出:「晚年也不錯」,留下了「這次換誰要被審判?」的伏筆,但也延續了伊坂「再黑暗的世界仍有光明」的風格。
四、對媒體的詮釋
山野邊喪女後,有些媒體記者見獵心喜,不管受害者的心情,放肆在傷口上灑鹽,為了引誘山野邊受訪,竟然還故意唱菜摘的歌。「嗜血的獵人,總在沒有危險的地方,重複觀察及捉弄人心的行徑。攝影機與麥克風,象徵採訪者的高高在上。」伊坂對媒體的詮釋是非常負面的,但他也保留了箕輪這個好記者,以及其他還有良心的記者,看到這還真鬆了一口氣,因為我仍認為記者是神聖的工作,不應該被無知者壞了一鍋粥。
五、其他
我很喜歡千葉的話:「灰暗無助的絕望故事其實跟天真爛漫的溫馨故事一樣陳腐,卻容易讓人誤以為意境深遠。」突然覺得,這話有點像在諷刺近年來很夯的厭世風雲,被講爛了的苦澀作品,不過是在裝腔作勢,好像煞有其事,但其實只是在黑紙塗上黑色顏料,毫無特色。
這 部小說和以往不一樣的地方是,一開始就知道壞人了,負責本城的香川和負責山野邊的千葉對話也不斷劇透接下來要發生的事,但伊坂最厲害的地方就在於,即使你知道結局,但還是巴不得看清楚事件發生的過程。雖然有些地方不合理,但我還是很愛千葉的幽默、愛書中隱藏的無限知識和音樂素養,謝謝伊坂用詼諧的方式帶讀者看生死、用我最愛的推理小說探討深奧的哲學。
。
留言列表